女性經驗 (下)

 


    為了不移情別戀,我還做了一番掙扎,畢竟我和才子情投意合並得到先母首肯。法語導游也喜歡帥哥,但1957年生的帥哥因為是獨生子,沒有下過鄉,也沒考大學,結婚生女後,在中共給老百姓松綁後,辭去公職創辦了公司,並因一位美女而離婚……這一切讓我的同事顧慮重重。我專門和她就此促膝談心,希望她打消顧慮,在我看來文憑不重要,關鍵要看本人是否有才乾。與此同時,我給遠在北大的才子寫完情書後,就躲去幾十公裡外的一個“萬元戶”家學習盆栽,以便躲避帥哥的追求。我在園藝師那兒沒待幾天,帥哥就騎著摩托追來了,面對他的不屈不撓,我終於失去了抗拒力。

   


拒絕爭風吃醋


    1987年12月21日是我和帥哥同居的開始,持續近一年。在我與他分手近三年後的日記里還有如下記載:“91年8月19日……沖完澡時,又想起未婚夫在我洗了澡,替我揩乾頭發的情景……”

    現在我也留戀和帥哥在一起的時光,但當時所有人尤其是先母都反對我為帥哥而拋棄才子,因為先母認為他實在太帥,男人貌美對她來說是個危險的因素,更何況他還離過婚。我則認為既然他追求我,為我戒煙,我也愛上了他,怎能因為保險而不與他相愛。

    帥哥大我九歲,已是而立之年,同居沒多久,就想和我結婚,我也樂於嫁他,然而單位卻說我要工作一年後轉正了才能結婚。豈知剛到夏天就發生了一件讓我意想不到的事兒。

    我那時作為導游吃住在嘉州賓館。帥哥的父親已去世,他和母親住在一起,只是每天吃過晚飯後來我住處過夜。一天傍晚他來沒多久,就有人找我。我回來時,見我門前一美女正在叫罵帥哥,陪伴她的正是那位謊稱有人找我的男同事。見我這麼快就回來後,同事把美女介紹給我。我聽說過帥哥和她的關系,但以為他們在我出現前就分手了。面對真相,我驚呆了,也氣傻了,但為了不丟我的面子,故作鎮靜地說帥哥不在我這兒。

    我把來者打發走後,對帥哥說,幸好我沒嫁你。帥哥則曰,這是你沒嫁我的結果。我向帥哥宣講過我的信條“愛意味著信任和自由”,並強調他可以與別的女人相交,但不能對我隱瞞真情,更不能讓我因此受到傷害。所以,無論他如何解釋,我都不能原諒他,非要讓離開我,帥哥走後,我才放聲大哭。接下來的至少一個星期我一有空便以淚洗面。

    其時正好是我工作一周年,單位開會並討論包括我在內的新導游的轉正問題。我人坐在會上,心裡卻想著帥哥。當單位領導宣佈我因為在旅游團和旅行社鬧矛盾時,總維護游客的利益,因此不予以轉正時,我淚如泉涌,但不是因為委屈,或工資因此得不到增加,而是因為我覺得這表明我和帥哥緣份已盡,雖然在過去的八個月里我們是一對恩愛的夫妻!

    帥哥對我的一大吸引力是他比小我半歲的才子更象個丈夫。二十一、二歲的我還一點不了解共產社會,對出身工人家庭,就讀北大的才子對“黨天下”的牢騷難以理解,況且他又那樣迫不及待地想出國和主張我出國等都讓我沒有找到歸宿的感覺。而帥哥也同樣熱衷於出國則是在我與他同居後才獲知。

    沒能轉正讓我即使想出嫁也無法,更何況未婚夫已破壞了我對他的信任,於是,我終於著手辦理才子一直督促我辦的自費留學。不久,我在街上碰到讓我從鴛夢中驚醒的美女。我主動上前跟她打招呼並告訴她,我不願意因為一個男人而和別的女人結仇,或許她願意和我就帥哥交流一番,我們應該盡可能地把壞事變成好事。美女小我三歲,是當地的歌星,我們從此成了好友。我也明白了她憑什麼跑我門上捉拿帥哥。當初她因為和還未離婚的帥哥相好而被家人打得半死,並且還曾為帥哥打過胎。帥哥因她離婚卻沒娶她,我也能理解,因為她很小就被選入文工團當歌舞演員,沒有多少文化,而帥哥卻比我還愛買書。同時,我也可以想象帥哥不象才子那樣讓我感到性壓力,是因為她的存在。所以,我不再生帥哥的氣,他來找我,我不再趕他,畢竟我還愛他。

    為了轉移心思,我又開始外出全陪旅游團。帥哥在我走後寫到:“八八年九月三十日是我們分手最長日子的第一天。今天把日語五十音圖全部學完了,並把英語從第一課看到三冊第一課。不錯,總之加強了學習。放心,我會記住今早你在我耳邊說的話。想你!

    沛兒:千萬註意身體!晚安!30/9.88.晚11點

    沛兒:我會讓你每到一地都能看到我對你說的心裡話。”

    於是,我在導游途中每到一個賓館都接到帥哥發來的電報。毫無疑問,我很感動,也很傷感,因為我的去意已定,即使我仍然思念他。最讓我感動的是當我十月二十六日到達旅游團的最後一站廣州時,他居然在白天鵝賓館坐等我一天了!

    我們一起在廣州等地游玩了數日返回樂山後我就開始準備出國。有一天,我正坐在帥哥的懷里看香港錄像,有人敲門,出去一看是美女。我高興地把她拉進門來和我們一起看錄像。看完後,我又隨機邀請美女與我們同床共眠。美女起初不願,我告訴她,我們既然都愛同一個男人,那就一起愛他一次,再說我馬上就要出國,這樣的機會僅此一次,也算是好聚好散……現在想來我的這一行為實在出格,但我當時想藉此向帥哥證明我確實不吃醋,不把誰當情敵。

   


拒絕破鏡重圓


    帥哥的種種努力沒有讓我回心轉意。我在12月16日就登上飛往東柏林的航班。到達西歐後不久,我收到他在12月17日給我的信,信中他還是一如既往:“沛兒:真誠地愛你,確欠你太多太多。

    沛兒:我愛你!這份愛心永遠給你。你的真誠也將永遠伴我。

    沛兒:上帝給了我們一條山路。這只是生活的開始,你我要走的路何其長,每天早晨開始都是新生活,珍愛她!今天!異國它鄉,註意身體,要學會自己保護自己。“身體是革命的本錢”,現在需要她,將來需要她。多保重,願我的愛永遠與你同在。”而我到西德的目的正是想開始新生活,以徹底擺脫與他的糾葛。

    原打算去日本的帥哥因六四屠殺後得不到簽證而於1990年6月25日到達比國後還給我來過一封情書:

    “沛兒:你好!

    我都不知道如何落筆。要給你講的話太多太多,千萬個話題。對你永生的情感。總之,非常想你,非常!!我不知上帝是否又給我一次機會,讓我跟著你?我不知我們今生今世是否還有緣分?沛兒:現在你是我最親最親的人。我唯一感情寄托的人。好想見到你,把我的感情、理想、自信、眼下的計劃都講給你聽。沛兒:你能來嗎?”

    那段時間我忙於掙學分,日記本里一片空白。我不知當時面對這封情書作何感想,但在我1990年1月16日收到他的賀年卡時曾寫到:“他這本書我認真讀過,沒全部讀通,但不可能也沒必要。”就是說,我已擺脫了對他的眷戀,並且不願再落入情網,我在1989年11月11日時就寫到:“不知今天接收了多少信息?國家興旺、匹夫有責,早就知曉,僅此而已。而現在我算達到了為了國家大事,忘了兒女私情的境地。我真以為把時間投入到民運中,比耗在情場上有意義多了。”

    所以,我沒有前去與難忘的未婚夫相見。他給我的最後一封信寫於1990年7月27日。他講了從比國花二千五百美金偷渡到西國,去那兒的原因和打算以及在西國的華人狀況後表示“沛兒:請多來信。寫家信時請代我向你父母及家人問好。”在過去的十幾年裡,我只給他打過電話,最後一次是我2002從大陸回來後。1996年我回國時他也正好回國,但我沒和他見面。“好馬不吃回頭草”是我的人生準則之一。

    倒是2004年我曾藉故專程去探望一度在信中稱我為“夫人”的北大才子。他早已成家,有了兩個孩子,是位驕傲的一家之主。才子也早原諒了我,雖然我傷害過他。在他1987年12月30日信中寫著:“你十二月十六日的來信和先前所有的信件一樣帶給了我極大的歡樂。那張附寄的照片又使我回到了艷陽高照的金秋時節,又使我回到了我得以編織麗夢、得以奉獻我摯忱的愛的你的懷抱!

   ……

    愛沛,因為沒有得到你的聖誕節祝賀並且至今也未得到你的新年祝賀,我的情緒當然也有些低落。是你沒有收到我聖誕前一周左右寄給你的祝賀和問候嗎?還是有了別的什麼事情?”

    他的預感不錯,我正是在聖誕節前投入了帥哥的懷抱,並在23號和25號分別去信坦白交代。對此他說:“我又重讀了你12月16,23,25日的三封來信,我的感覺也依舊是復雜的,但它已不象洛根丁面對的慄樹根那般錯綜盤節了。我似乎已稍稍理出了些頭緒:我真心(而非出於禮貌)感謝你的坦誠。倘若有這種坦誠的人多一些,世界就不會這樣可悲,凄涼,至少不會這麼虛偽。你袒露開自己的心扉,站到我面前,我感激但更感傷,就象我正興高採烈地在一條光明大道上走著,迎面豎起一塊耀眼的牌子,上面清清楚楚地寫著:此路不通。”

    雖然如此,我們的通信沒有中斷,他在出國前夕還於1988年4月18日來信敦促我出國深造。

    我堅信是與才子一年多的密集通信打下了我六四屠殺後得以在德國登上文壇的基礎。

    從我1988年底到德國一轉眼已超過在四川生活的時間。2002年幸得大法前,我象情海中的一朵浪花,一直在情不自禁地翻滾,但我怕性病,怕懷孕,怕家暴,以致一位對我百般遷就的德國人抱怨說我只需要一個暖水瓶。修煉後,我也樂得只與暖水瓶為伴。

    豈知2005年年底,我才遭遇今生最大的情關,對方觸動了我的身、心、靈,讓我覺得終於找到如意郎君,真恨不得立即嫁給對方,可惜他卻早已成家。我對他心服口服是因為他修煉很踏實,不象我想一步登天。而他給我的詩也比有詩人之稱的我高明:

   

天國輝煌

令人嚮往

心為情系

執著頓起


苦修苦行

舍情止欲

路有魔攔

放棄最難


知難而進

真心方顯

真善忍者

佛道神也

   


    這次經歷再次應證,我這輩子沒有姻緣,只有佛緣。既然天命如此,那就只好認命。

   


2006年 德國萊茵河畔首發


Kommentare

Beliebte Posts aus diesem Blog

痛悼王志安他媽

向臺灣人講解劉曉波

毀滅者卡爾· 馬克思—專訪略伍·孔拉德(Konrad Löw)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