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花香撲鼻


2018年元月一日我從德國飛抵桃園機場後,入住臺北南港區的中央研究院學人招待所,此前我對中研院幾無所知。到中研院的第一大驚喜就是聞到桂花香,這是我1988年離開四川後不再聞到的花香,足以慰藉我的鄉思之苦。

從四川外國語學院畢業三十年後,我有幸成為臺灣獎助金訪問學人,到臺北調研三個月。首旅臺灣的最大收獲就是親臨臺北中研院,親身體驗臺灣的自由,這是臺灣與大陸的本質區別。三十年前,我為赴西德留學,乘東德航班從北京飛抵東柏林,目睹被柏林牆圍起來的東柏林一片黑暗,而走到西柏林便燈光璀璨,亮如白晝。

從南京到臺北

1928年成立於南京的中央研究院是中华民国的最高学术研究机关,隶属国民政府,首任院长是蔡元培(1868 -1940)。

1948年民主推选出81名首屆中研院院士,其中数理组與人文组分別為28人,生物组25人。朱家驊、陈寅恪、梁思成、胡适、傅斯年、陳垣、馬寅初與郭沫若都名列其中。

中研院院士是中華民國的最高學術榮譽,不是職務,也沒薪水,只需出席兩年一次的院士會議。院士就由院士會議每二年在候選人中投票選舉。院士候選人則由各大學院校、學會、研究機關、中研院院士或評議員提名,經過評議會以通信方式無記名投票選出。

中研院於1948年在中國大陸選出第一屆院士後,因大陸淪陷,遷至台灣後,幾乎從零開始,十年後才召開第二屆院士會議,選出第二屆院士。當選這屆院士的吳健雄 (1912- 1997)是第一位女院士,現在總計至少27位女院士。

2016年7月臺北中研院舉辦第32屆院士會議,選舉出第31屆中研院新任院士20名,其中女院士3位,還選出2名非華人的名譽院士。

現在南京市挂着江苏省科技厅牌子的一组民国建筑就是昔日中央研究院所在地,当时的地址為鸡鸣寺一号。該建筑是仿明清宫殿式建筑,完工还不到两年,就因共軍兵臨城下,被迫撤離。

以国民黨主導的國民政府把中研院院士當黄金與故宫文物一樣,試圖趕在大陸淪陷前抢运到臺灣。从1948年12月起,在蔡元培過世後代理院長的朱家驊(1893-1963)就开始搬遷中研院寶藏,包括院士。可惜遭到時任中研院地質所所長的李四光等院士抵制。
時任中研院历史语言所所长的傅斯年雖然从南京飞到臺北出任臺湾大学校长,但他當時難以想像共产党會突破长江天险,因此只携带部分亲人和主要生活用品。豈料這一去就是永別!

朱家驊是留德海歸的博士,像陳立夫一樣是民國的頂梁柱,也被中共列為戰犯。在中共的宣傳與統戰下,81位院士只有幾位跟隨他撤到臺灣。那時中研院有400多人員,撤到臺灣的不到60人。14個院所,只有兩個撤到臺北。其餘的自然科学研究所以及社会学所,全部落入魔掌。中共在此基礎上於1949年11月成立中國科學院。郭沫若被任命為院長。

選擇留下來的60位院士包括郭沫若,全都在共產極權暴政下飽受屈辱與迫害。1966年中科院被“砸烂”。全院被迫害致死者达229名。其中有第一屆院士谢家荣(1898-1966),他與妻子不甘屈辱,雙雙自殺。謝院士“是注意到在华北和东北平原下可能存在石油的第一个中国科学家,他的石油地质理论和科学预测,直接导致了中国第一个油田-玉门油田和中国第一大油田-大庆油田的发现。”

與謝院士相比國學大師陳寅恪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遭遇更悲慘。詳情可看《陳寅恪的最後20年》。

中研院在南京成立至今已90年,現在臺北的中研院已有31個研究所。現任院長廖俊智(James C. Liao1958年-),2014年獲選為第30屆中研院院士、2015年獲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2016年經蔡英文總統核定為中研院第8任院長,2016621日從美國加州大學停薪留職返臺接任中研院院長。

廖院長上任後,於2017年成立科普網路媒體《研之有物》,以便讓民眾了解臺灣的最高學術機構究竟在幹嘛。如果中研院由數理科學、生命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三座島構成,那麼《研之有物》就是溝通的橋樑。

而我則想與讀者分享中研院撲鼻的花香。北京的中科院資金再雄厚,也籠罩在霧霾中,沒有花香,更不可能容納我。

2018年4月5日於萊茵河畔




Kommentare

Beliebte Posts aus diesem Blog

當心打著基督徒旗號的余傑

「指瑩為梅」自魯迅起

汪精衛的歷史教訓與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