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花不與群花比

   

   以血淚史《靜水流深》為代表作的曾錚電郵一篇千載雲對我的評論《從“朦朧詩人”到“清醒作家”- 徐沛女士》https://www.epochtimes.com/b5/5/12/27/n1168669.htm。

文為知音寫,能得到大陸同修千載雲的理解和贊賞讓我十分快慰。我坐在德國走上中文網後便難以自拔可不就是為了各方有緣人。

   

   卍

   

   千載雲提到了八十年代盛行的“朦朧詩”,並把我看成了“朦朧詩人”。其實在詩歌界,“朦朧詩人”特指北島等一批中共國同齡人。這批參加過“文革”,也多下過鄉的作家七十年代末在北京創辦了雜志《今天》,用以發表自己的作品,有意無意地開始對抗中共的“文化專制”。不久,《今天》便在中共鎮壓西單民主牆時被取締,而這卻大大助長了發表在《今天》上的詩歌流行於世。十年後,六四屠殺發生時,北島已因此成為朦朧詩人的代表正在海外訪問。因反對屠殺北島被迫流亡歐美並有幸重新出版《今天》。我在大學時代(1983-1987)就熟識的張棗是其作者和編者之一。

   

   我和這批“朦朧詩人”一樣流亡海外,我對他們也有所瞭解和接觸,但他們中的“清醒作家”應該是楊煉,而不是我,因為我和他們無論從哪方面看都有很大的距離。他們對我也幾無影響,我也讀過他們的作品,尤其是張棗的詩歌,可惜我多半過目即忘。讓我至今還有印象的是舒婷的《致橡樹》,因為這首詩表達了她的愛情觀或曰人生觀。橡樹象徵愛人,與之並肩而立的是女性的象徵木棉樹。舒婷是唯一留在中共專制下的“朦朧詩人”,現在已算中共花瓶,當初這首詩讓我琢磨了很久。我很難想象自己能作木棉樹。我覺得自己象只啄木鳥,哪棵樹需要我,就落下啄一啄。我在大學時代就開始寫詩譯詩,但從未想到自己會因對六四屠殺的憤怒而在異國登上詩壇,而且還得以靠此申請德國護照,以唾棄中共匪照。

   

   真情實感

   善心美意

   忍耐半天

   神奇落地

   

   是我2005年替人題詩時對寫詩的心得體會。我的詩都很簡短,因為我推崇古詩。可惜我接受的是中共的赤化,學的是殘體字、背的是黨八股,17歲後又主要以外文為業,沒有機會背誦古詩、鑽研格律。但我喜歡讀古書,因為我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寫照。“此花不與群花比”就出自李清照的詞。我讀過的古詩古詞不少,可惜只能記住符合我心意的片言只語,比如,李白的“生者為過客,死者為歸人”,因為我相信六道輪回。“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也出自李清照之手,不過我沒她那份憂愁,所以,到了我的口裡便變成: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棲棲慚慚萋萋。

   

   李清照18歲時便在父母的包辦下嫁給與她琴瑟和鳴近三十年的詩侶。然而,美滿的婚姻卻讓她在佳偶過世後倍感度日如年,這就是她某日“尋尋覓覓”,發現“冷冷清清”,深感“凄凄慘慘戚戚”的原因。而我今生尋尋覓覓,至今仍冷冷清清地度年如日,因為我天性象鳥,能到處棲息,雖不無慚愧,但心懷芳草的綠意,而不是清照的哀怨。

   

   李清照人到中年便開始守寡,而我年過半百還守著空房。我們都孤居獨處,我也有“柔腸一寸”,但從未有過“愁千縷”,雖然我不能把握自己的愛情,不能與人琴瑟和鳴,曾有詩曰:

   

   我的愛情

   

   象大海

   迷人嗆人

   

   象大雁

   時南時北

   

   我多想

   把鹽清除大海

   不讓大雁南飛 


   然而,我未能如願以償留住愛情,於是,留下了難以說清道明的情史,可我沒有“花自飄零水自流”的感覺,因為我象朵浪花,任憑風吹雨打,我始終如一,無怨無悔,更無恨,相反,愛更廣更大,但我畢竟樂於修煉佛法,甘願放下男女之情,因而作詩自律:

   

   面壁思過

   

   

   落入凡間

   想返天國

   流落異國

   心向故園

   

   相思思鄉

   何其相似

   鄉情戀情

   何其相容

   

   鬧市靜室

   奇遇故人

   鄉情戀情

   一齊涌來

   

   泡在情中

   難返天國

   人欲天理

   何其不容

   

   我雖然“人比黃花瘦”,卻一直招蜂惹蝶,似乎就是為了讓我償還情債,度過情關,重返天國。

   

   “多情卻似總無情”,但願早作無情人!

   

   

2006年3月首發


Kommentare

Beliebte Posts aus diesem Blog

痛悼王志安他媽

向臺灣人講解劉曉波

毀滅者卡爾· 馬克思—專訪略伍·孔拉德(Konrad Löw)教授